摘要
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能够有效避免传统随钻测量系统所面临的数据滞后问题,而天线的参数设计及优化是提高信号传输距离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某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的天线参数展开优化研究,通过试验探讨了天线线圈直径、线圈匝数、负载及磁芯等参数与信号传输距离之间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发射线圈匝数为100匝及线径为0.8 mm,接收线圈为180匝及线径为1 mm,且需引入二级功率放大电路并采用铁氧体磁芯或磁片时,信号传输距离及稳定性最优。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天线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随钻测量(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MWD)可在钻探过程中实时采集地
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安装在螺杆马达与钻头之间(如

图1 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工作原理示意
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无线电磁波短传的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天线的设计则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
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无线短传天线模型,主要包括螺线环式天线模

图2 等效磁偶极子模型
设带有交变电流的线圈半径为a,建立三维坐标轴,忽略线圈的直径,线圈上的交变电流为,复指数表达为为电流的频率,为其相位),信号的波长为。波长与频率f的关系如下,可由频率计算出波长。
(1) |
式中:——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等于光速。
其中对于低频带通信(30~300 kHz),可得对应波长为103~104 m。此时,载流线圈等效为磁偶极子。偶极矩用来描述磁偶极子的强度及方向,定义为,为回路L的有向面积,其方向为Z轴正半轴。计算磁偶极子的电磁场时先求偶极矩的矢量磁位,由矢量磁位求得磁场强度,最后由麦克斯韦方程求出电场强度。所得磁场强度如
(2) |
根据电场与磁场的关系:求得磁偶极子的电场强度如
(3) |
由计算结果可知,磁场空间方向与电场的空间方向垂直,且磁场与电场的强度都随距离增加而减小,电磁场的强度大小与磁偶极子中的电流成正比。当场点距离源点的距离不同时,其场强的幅度与距离r的一次方反比、二次方反比和三次方反比的贡献各不相同。进一步根据的不同,可将磁偶极子的空间分布为近场区、远场区及过渡区。近场区为距离磁偶极子较近的区域,此时,可忽略低次项,此时电磁场强度式如
(4) |
磁偶极子的近场为低阻场,磁场的传播受到磁偶极子自身的影响,此时近场中的电磁信号主导为磁场信号,且磁场强度大致以距离的3次方衰减。远场区为距离磁偶极子较远的区域,此时,可忽略高次项,此时电磁场强度式如
(5) |
磁偶极子的远场主要表现为辐射磁场,磁场幅度与电场幅度相同。过渡区时,在磁偶极子周围的过渡区域内,磁场强度不再完全遵循磁偶极子的磁场分布规律,应当考虑各个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近钻头无线短传系统信号传输属于近场磁场通信,偶极子模型在近场区域特点主要为无功功率的振荡和交换。
如

图3 试验装置实物
为分析收发线圈的匝数对无线短传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分别设置不同匝数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同等收发距离和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测量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根据某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实际发射距离需求,计算得出的发射线圈及接收线圈匝数分别为73匝及140匝。在此基础上进行线圈匝数的优化试验。
首先探究发射线圈匝数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确定供电电压为20 V、接收线圈线径为0.5 mm、接收线圈匝数为140圈、传输距离为2 m。将发射线圈匝数作为变量,测试其在0~160匝范围内的感应电动势,所得试验结果如

图4 不同发射线圈匝数下的感应电动势
当确定发射线圈匝数为100匝后,进一步探究接收线圈匝数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试验时设置供电电压为20 V、接收线圈线径为0.5 mm、发射线圈匝数为100匝、传输距离为2 m。将接收线圈作为变量,测试其在0~300匝范围内的感应电动势,所得试验结果如

图5 不同接收线圈匝数下的感应电动势
无论是发射线圈还是接收线圈,其匝数与信号强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当匝数较少时,增加匝数能够有效提升信号强度,两者接近于正比。当发射线圈匝数达到100匝,接收线圈达到180匝后,此时增加匝数对信号强度没有明显提升,反而过多匝数会加重负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信号经过发射电路调制后,需要将mV级别的信号进行放大,随后才能直接驱动负载线圈,因此需要二级功率放大电路。由于线圈阻抗的存在导致信号衰减,因此需要探究有无负载下的输入信号幅值、放大倍数及输出信号幅值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而据此设计功率放大电路。由

图6 有无负载下输入信号与放大倍数关系
由

图7 有无负载下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关系
为分析收发线圈的导线直径对无线短传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分别设置不同线径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同等收发距离和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测量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试验时设置供电电压为20 V、发射线圈匝数为100匝、接收线圈匝数为180匝、信号传输距离为2 m。分别设立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的线径为0.1、0.2、0.5、0.8、1.0及1.5 mm,测量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试验结果见
发射线圈直径/mm | 接收线圈直径/mm | |||||
---|---|---|---|---|---|---|
0.1 | 0.2 | 0.5 | 0.8 | 1.0 | 1.5 | |
0.1 | 2 | 6 | 10 | 15 | 20 | 25 |
0.2 | 4 | 13 | 29 | 48 | 52 | 51 |
0.5 | 7 | 24 | 61 | 96 | 115 | 98 |
0.8 | 9 | 26 | 63 | 105 | 120 | 118 |
1.0 | 11 | 36 | 68 | 102 | 105 | 99 |
1.5 | 12 | 390 | 69 | 90 | 102 | 102 |
由
为分析收发线圈的磁芯种类对短传信号的影响,设计了相关试验。试验时保证收发线圈参数一致,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磁芯的线圈组,通过测量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幅值对磁芯类型进行评估。试验设置供电电压为20 V、发射线圈匝数为100匝、接收线圈匝数为180匝、发射线径为0.8 mm及接收线径为1.0 mm,分别设置了铁氧体磁芯、铁氧体磁片及无磁芯3组试验,试验结果如

图8 不同类型磁芯下的信号强度
试验表明铁氧体磁芯和铁氧体磁片都能明显增加信号传输强度,其中铁氧体磁芯对感应电动势的放大倍数为6~8倍,而磁片对感应电动势的放大倍数大为3~5倍,且两者的放大倍数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尽管铁氧体磁芯对电磁信号的加强更加明显,但是铁氧体磁片便于安装和调整,所以选用铁氧体磁片作为系统的磁芯材料,以强化电磁信号传输质量。
本文对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的天线参数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线圈匝数与信号强度存在最优值,其中发射及接收线圈匝数分别为100匝和180匝,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系统稳定;
(2)为增加传输距离需对信号进行二级放大,但由此引入的负载不会对预期目标造成影响;
(3)天线线径存在匹配规律,当发射及接收线径分别为0.8 mm及1.0 mm时,输出端信号幅值最大可达120 mV;
(4)铁氧体磁芯和铁氧体磁片都能明显增加信号传输强度,其中铁氧体磁芯对感应电动势的放大倍数约为6~8倍,而磁片约为3~5倍。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展开多参数联合试验及优化,以寻找各参数之间的最优组合,进一步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2)探究井下高温及振动对天线传输距离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确保系统在井下环境中信号传输的稳定及可靠;(3)探究天线在不同地层条件下的衰减规律,从而据此有针对性的对天线进行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马天寿,张东洋,陆灯云,等.地质力学参数智能预测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石油科学通报,2024(3):365-382. [百度学术]
秦文娟,康正明,张意,等.模块化随钻电磁波测井仪器结构对测量信号的影响[J].石油钻探技术,2024,52(3):137-145. [百度学术]
常杨,郭修成,李永钊,等.基于随钻工程参数测量数据的钻井风险识别试验[J].钻采工艺,2022,45(5):150-153. [百度学术]
赵雪阳,任旭虎,鄢志丹,等.基于模型熵处理的泥浆脉冲信号去噪方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9(4):98-107. [百度学术]
韩虎,薛亮,孙乐旺,等.连续波钻井液脉冲器边界反射机理数值仿真[J].石油机械,2023,51(10):1-8. [百度学术]
郝世俊,褚志伟,李泉新,等.煤矿井下近钻头随钻测量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3,51(9):10-19. [百度学术]
韦海瑞,朱芝同,吴川,等.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及其小型化设计关键技术分析[J].钻探工程,2022,49(5):156-162. [百度学术]
杨森,姚耕耘,李杰.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钻采工艺,2023,46(5):100-105. [百度学术]
孙成芹,胡永建,张国田,等.新型井下磁偶极子蛇形天线仿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22,45(10):14-19. [百度学术]
贾甲,苏义脑,沈跃,等.基于传输线分析的电遥测钻柱信道特性优化[J].石油机械,2022,50(5):24-31. [百度学术]
姜楠.新型低频电磁波井下数据无线传输技术[J].油气井测试,2022,31(6):54-58. [百度学术]
邵春,陈明华,徐林,等.基于ANSYS的电磁随钻测量信号中继传输特性分析[J].钻采工艺,2022,45(5):29-33. [百度学术]
张浩,毕雪亮,刘维凯,等.EM-MWD信号在钻柱中传输的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21,49(6):125-130. [百度学术]
宋殿光,岳步江,狄帮让,等.近钻头无线短传理论及信号衰减特性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2):98-103. [百度学术]
汤晓云,王震,丁卓富,等.一种磁耦合激励的圆极化滤波天线[J].电讯技术,2023,63(8):1249-1253. [百度学术]
郁剑,吕文俊.电小准各向同性扇形磁偶极子天线[J].电子学报,2023,51(8):2003-201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