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2(1):94-102.DOI: 10.12143/j.ztgc.2025.01.013
摘要:裂缝性地层钻进时,由于井筒压力波动导致的地层呼吸效应易被误判为溢流而采取不必要的压井措施,严重影响钻井安全。为此,研制了可用于模拟裂缝性地层呼吸效应的实验装置,探索了钻井液循环压力、裂缝张开压力和岩石类型对钻井液漏失与返排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裂缝性地层呼吸效应是一种可逆性漏失,其发生过程为漏失-拟稳态-返排。随着钻井液循环压力的增加,钻井液最大漏失量和返排量均增加;随着裂缝张开压力的增加,钻井液最大漏失量增加,而返排量减少;相对于砂岩和灰岩,特低孔低渗的花岗岩的漏失量更大,而返排量更小。研究结果为分析深部裂缝性地层呼吸效应特征、区别其他工况而采用正确措施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4, 51(6):119-124.DOI: 10.12143/j.ztgc.2024.06.015
摘要:超深水超浅层(简称“双超”)储层钻井取心作业难度大,成功率低,作业费用高,可供参考经验少。对此,开展了无隔水管条件下的“双超”储层钻井取心难点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技术对策,形成了一套“双超”储层高效取心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双超”环境下,储层以未胶结、松散泥质-粉砂岩为主,地层疏松,钻井取心作业面对着取心筒“堵心”、排量和钻压控制难度大、超深水作业费用高等难题与挑战。优选Rb-8100型全封闭式保形取心工具和HSC043-8100型取心钻头,配合小排量(200 L/min)、低转速(15~40 r/min)、阶梯式钻压(2~10 t)的小参数模式,自制网兜将钻头处海水进行分流并保护底部岩心。在南海“双超”气田开展了无隔水管钻井取心先导试验,取心收获率达100%。实现了“双超”储层高效钻井取心,同时为“双超”气田的后期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24, 51(S1):373-377.DOI: 10.12143/j.ztgc.2024.S1.060
摘要:超深水钻井过程中,开阔海域作业能有效降低作业成本。但受超深水超浅层环境的影响,面临着浅水涌浪引起电缆测井仪器摇摆、电缆测试仪器“进洞”困难和开阔海域作业井下安全隐患大等困难和挑战。对此,针对性下入20 in套管封隔浅层涌浪,形成有效封隔;充分利用水下机器人(ROV)的辅助作用,保障仪器成功“入洞”;严格控制仪器起下速度,采用“水下ROV+平台控制面板”双重监测模式,确保作业安全。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多口超深水探井成功开展了多趟电缆测井作业,获取了详细的测井资料,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作业成本。该作业实践为后续超深水开阔海域作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