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土壤地下水污染已呈现从点状污染向带状和面状污染发展的态势,因原位注入方法无需开挖、扰动小、成本低,已成为场地污染修复的发展热点和方向。目前国内关于药剂喷射注入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无法满足场地污染治理的需求。针对传统修复药剂投放工艺对地面扰动大、钻孔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对污染场地典型污染羽和污染物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形态的污染羽设计了垂直井、水平井和多分支井工艺,提出了点-面结合的药剂原位精准喷射注入工艺,通过场地试验研究,初步形成了原位注入立体修复技术方法,以期实现污染地层的精准高效注入和大面积修复,为污染场地高效、精准、环保原位修复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场地污染现象突出,已呈现从点状污染向带状和面状污染发展的态势。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场地土壤环境问题突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其中,异位修复技术以蒸汽浸体、泥浆反应器、土壤堆腐法、焚烧法、预制床法和化学淋洗法为
在原位修复技术中除可渗透反应格栅修复技术和监测天然衰减修复技术外,其余原位修复技术都需要将功能材料通过原位注入方法注入到地层中。目前常用于污染土壤原位注入修复方法有:(1)建井循环注入,在间隔一定距离上修建注入井和和抽出井,通过人为建立地下水局部循环将药剂送入地层中;(2)水力压裂注入,将功能材料以较高的压力注入地层中,通过压力将地层压裂使修复药剂与地层接触,可以形成延伸较粗大的裂
当前原位喷射注入修复几乎都采用竖直井的方式。在修复大面积污染场地时,为了覆盖整个场地往往需要布设大量的钻孔,既增加工作量外还会对地面造成较大的扰动。此外,如果污染地层有一定的埋深,每次钻进时都需要钻穿上部覆盖层,不但增加了无效工作量还会导致水层交叉污染。因此,为了实现污染场地的高效、精准、低成本修复,研究能实现点-面结合的高效立体修复工艺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在对污染场地典型污染羽和污染物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形态的污染羽设计了垂直井、水平井和多分支井原位喷射注入修复工艺,并在实际场地进行了多分支水平井的现场验证。本研究能为污染场地的高效、精准、低成本修复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污染场地是指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具有潜在风险的空间区域,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如企业生产泄漏、矿山尾库矿堆放下渗、生活垃圾填埋厂渗漏、交通运输排放等。这些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通过对流扩散、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等作用最终在土体中呈点状、带状或面状分布,被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被统称为污染羽。场地修复的目标是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修复等手段,使污染羽中有毒有害物质发生还原、氧化、转移、吸附、转化、降解反应和固化等作用,从而使其失去活性达到修复土壤和地下水的目的。
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抽样调查场地土壤污染物超标情况如

图1 典型场地及其周边土壤超标点位污染状
污染羽的空间形态决定了喷射注入修复井布置和注入参数的选取,因此研究污染羽的空间分布对修复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污染羽的空间形态不但受污染源头的影响,还与污染物迁移特性、场地土壤性质、地下水流场、当地气候条件和场地边界等因数相关。每一个场地的污染羽空间形态不同,但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对其进行归纳分类。本文根据空间形态与连通性,可将污染羽分为点状污染羽、带状污染羽和面状污染羽,如

图2 典型污染羽示意
梁竞

图3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污染物出现频次统
根据生态环境部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分类依

图4 场地污染中常见污染物分类
污染场地原位注入修复是采用高压泵及流体输送系统,将修复药剂从喷嘴中高速喷射到污染地层中。因此药剂的特性会对注入参数选取和注入效果有影响。本文统计了污染场地常见污染物的特性及修复药剂,如
污染物名称 | 药剂名称 | 特征描述 | 密度/(kg· | 氧化/还原性 |
---|---|---|---|---|
六价铬 | 硫代硫酸钠 | 白色晶体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醇 | 1667 | 强还原性 |
亚铁化合物 | 易溶于水、甘油不溶于醇 | 1898 | 强还原性 | |
零价铁 | 固体颗粒不溶于水 | 7800 | 强还原性 | |
多硫化钙 | 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微溶于醇 | 1280 | 强还原性 | |
糖蜜 | 胶体状 | 1030 | 还原性 | |
三价砷 | 芬顿试剂 | 液体药剂 | - | 强氧化性 |
高锰酸钾 | 紫红色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醇 | 2700 | 强氧化性 | |
苯系物 | 过硫酸钠 | 白色晶状粉末,能溶于水 | 1100 | 强氧化性 |
过氧化氢 | 溶于水、醇、乙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 1710 | 强氧化性 | |
硫酸盐 | 粉末状电解质,易溶于水 | 2000~4000 | 强氧化性 | |
液态活性炭 | 含固体颗粒溶液 | - | 无 | |
卤代烃 | 过硫酸钠 | 白色晶状粉末,能溶于水 | 1100 | 强氧化性 |
高锰酸钾 | 紫红色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醇 | 2700 | 强氧化性 | |
过氧化氢 | 溶于水、醇、乙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 1463 | 强氧化性 | |
臭氧 | 常温常压为气态,极易溶于水 | 2.14 | 强氧化性 | |
零价铁 | 固体颗粒不溶于水 | 7800 | 强还原性 | |
碳源 | 粘稠状有机物 | 450~650 | 无 | |
液态活性炭 | 含固体颗粒溶液 | 450~650 | 无 | |
多环芳烃 | 过硫酸钠 | 白色晶状粉末,能溶于水 | 1100 | 强氧化性 |
石油烃 | 高锰酸钾 | 紫红色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醇 | 2700 | 强氧化性 |
芬顿试剂 | 液体药剂 | - | 强氧化性 | |
液态活性炭 | 含固体颗粒溶液 | 450~650 | 无 | |
氨氮、硝酸根类 | 零价铁 | 固体颗粒不溶于水 | 7800 | 强还原性 |
碳源 | 粘稠状有机物 | 450~650 | 无 |
为实现大面积污染场地高效、精准、环保修复,针对前面介绍的三类典型污染羽设计了不同的修复方案。对于点状污染羽设计了竖直井钻进+提升喷射注入修复工艺,带状污染羽设计了水平井钻进+回拖喷射修复工艺,对于面状污染羽设计了单层和多层多分支水平井修复工艺。在实际修复中可根据场地污染羽实际分布情况灵活选择多种修复工艺,做到点-面结合,实现高效立体修复。修复时需要用到的主要机具如
序号 | 名称 | 数量 | 功能 |
---|---|---|---|
1 | 钻机 | 1台 | 为钻进与喷射提供动力 |
2 | 泥浆泵 | 1台 | 钻进时泵水润滑钻头 |
3 | 钻杆 | 若干米 | 提供钻进扭矩和注药通道 |
4 | 注入节 | 1套 | 向地层中喷射注入药剂 |
5 | 导向系统 | 1套 | 水平钻进时进行变向和定位 |
6 | 注药装置 | 1套 | 向钻杆中泵入高压药剂 |
7 | 封隔器 | 2套 | 用于封隔钻杆与孔壁环空 |
针对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的点状污染羽,在现有修复工艺的基础上改进了钻进工艺,优化了注入工艺,形成了双动力头双管钻进+封隔喷射的竖直井喷射注入工艺。竖直井喷射注入主要分为竖直井钻进和提升喷射两个过程,在预定位置钻进到设计深度后提升钻具到需修复位置后向钻具中注入修复药剂进行喷射修复。
竖直井钻进时通过钻进-喷射一体化钻机钻进到预定深度,将喷射钻具送入到预定位置。在钻进时泥浆泵通过高压胶管和钻机水龙头连接,将泥浆池中的钻井液泵入内钻杆中心孔从钻头流出。与岩石地层中钻进不同,在土层中钻进主要是钻头将破碎的土体向周围地层挤扩从而形成通道。此时,钻井液主要起到润滑钻头减少钻进阻力的作用,并不起携带岩屑的作用。因此,为防止向地层中注入过多流体造成二次污染,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小泥浆泵的排量。
如

图5 竖直喷射修复示意
水平喷射修复主要包括水平定向钻进和回拖喷射两个步骤,水平定向钻进是通过喷射-导向一体化钻具按设计的轨迹在地层中钻进一定长度的水平井,钻进到预定位置后将钻具逐渐从钻井中回拖至地表,在回拖的过程中分段进行喷射注入。
水平钻进过程中通过手持式跟踪仪不断跟踪地下钻头的位置并接收钻井倾角和埋深等信息,如出现偏差需及时调整造斜工具面位置来改变方向。
定向钻进到预定位置后,通过高压胶管将泥浆泵出水口和内钻杆水龙头连接,通过注药泵将药剂以一定的压力压入钻杆中,使药剂只能从中心喷嘴高速喷出。在喷射修复剂的同时,应通过封隔器封闭钻具与井壁之间间隙。当完成当前段喷射修复后关停所有泵并提升钻杆到下一点位进行喷射修复。
多分支水平井已被广泛地用于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泄油面积大和单位技术成本低的优点,能显著提高油井产能和采收率。针对大面积污染区域或者分布比较密集的点状污染羽创新设计了浅层多分支井修复工艺。多分支井是先通过水平定向钻进技术钻进一个主井,根据需要修复的场地情况可设置多个分支井或多层分支井,回拖时通过高压喷射的方法将修复剂注入到需要修复的地层中。根据污染羽的厚度不同,分支井还可分为单层多分支井和多层分支井,多层分支井如

图7 污染场地修复多层分支井示意
单层多分支井水平的空间形态如

图8 多分支水平井空间形态
修复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距离长江直线距离<200 m(见

图9 场地位置及周边环境
场地处于河流阶地、沙滩和坳沟地带,阶地分布黄土状亚粘土,漫滩坳沟分布粘性土和粉砂,下伏基岩为浦口组沙砾岩。场地地层为未扰动的低渗透粉质粘土和粉质粘土夹砂,垂直渗透系数为8×1
由于污染物主要分布在场地东南角,因此考虑从东北角采用水平多分支井技术进行原位修复,布置了5个分支井,可实现单点入土即可完成该区域修复。试验流程如

图10 场地修复试验流程
经导向钻进-回拖喷射注入后对污染羽区域完成了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施工完成后钻井轨迹如

图11 多分支水平井修复现场
多分支水平井编号 | 1号主井 | 2号 | 3号 | 4号 | 5号 |
---|---|---|---|---|---|
钻进长度/m | 129 | 57 | 78 | 78 | 78 |
修复段长度/m | 75 | 51 | 57 | 60 | 66 |
修复段深度/m | 4 | ||||
总钻进长度/m | 420 | ||||
总修复段长度/m | 309 |
本次试验通过5口水平井对面积为3004.8
目前国内关于药剂注入修复技术方面研究十分缺乏,无法满足场地污染治理需要。本文针对传统修复药剂投放工艺粗糙、在弱渗透地层中难扩散的问题,提出了点-面结合的药剂原位精准喷射注入工艺,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多分支水平修复工艺的可行性,初步形成了原位注入立体修复技术方法,以期实现污染地层的精准高效注入和大面积修复,为污染场地原位修复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污染场地的污染羽可分为点状、带状和面状,同一场地可以是单一污染羽或多种污染羽的组合,污染场地以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为主,常见修复药剂多为可溶于水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2)为实现大面积污染场地高效、精准、环保修复,针对点状污染羽设计了竖直井钻进提升喷射注入的竖直修复工艺,对带状污染羽设计了水平定向钻进回拖喷射注入的水平井喷射注入修复工艺,对于面状污染羽设计了多分支井水平喷射注入修复工艺。在实际修复中可根据场地污染羽实际分布情况灵活选择多种修复工艺,做到点-面结合实现高效立体修复。
(3)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多分支水平井能够实现污染场地的高效、精准、环保修复,可减少钻井数量,降低对地面的扰动。
致谢
本研究的现场试验受到2018YFC18024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的顾爱良博士、岳昌盛博士、夏春高工、黄璇高工、张左右高工等的支持和协作,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J].环境教育,2014(6):7-10. [百度学术]
陈海英.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百度学术]
刘玲.不同腐熟度垃圾堆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机理与效应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8. [百度学术]
焦海华,黄占斌,白志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29(2):48-56. [百度学术]
吴楠楠,张珂,孙晨曦,等.微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20(13):5-9. [百度学术]
籍国东,周国辉.异位化学淋洗修复石油类污染土壤[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863-871. [百度学术]
李玉双,胡晓钧,孙铁珩,等.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1(3):596-602. [百度学术]
于胜南.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在石油类污染场地的应用实践[D].天津大学,2018. [百度学术]
崔朋,刘骁勇,刘敏,等.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在苯酚类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20,49(9):251-253. [百度学术]
纪冬丽.电动-渗透性反应格栅联合修复砷污染土壤效能与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百度学术]
刘峻平.渗透反应格栅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百度学术]
代小丽,王硕,李佳斌,等.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强化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0,10(3):456-466. [百度学术]
张久麟.水力压裂法修复TCE污染低渗介质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百度学术]
杨乐巍,张晓斌,李书鹏,等.土壤及地下水原位注入-高压旋喷注射修复技术工程应用案例分析[J].环境工程,2018,36(12):48-53. [百度学术]
梁竞,王世杰,张文毓,等.美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对我国修复行业发展的启示[J].环境工程,2021,39(6):6. [百度学术]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编写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蒋大猛.川芎GAP基地复合污染土壤中汞的植物修复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百度学术]
张丽君.彭州市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百度学术]
李志强.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10):3. [百度学术]